类型
状态
日期
链接
摘要
标签
分类
图标
密码
在恋爱中,你有没有发现,每段感情在刚开始的时候,似乎都被无尽的热情和新鲜感所填满。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似乎总会迎来一个转折点,一切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
特别是在三个月这个关键时间点,所发生的变化更是引人深思。
听说所有情侣都逃不过“三个月定律”。真的是这样吗?
你是否也在恋爱的第三个月左右,感受到了某种微妙的变化?是热情的减弱,还是矛盾的悄然出现?
那么,这神秘的“三个月定律”究竟意味着什么?你对一个人的新鲜感可以持续多久呢?
本期节目,我们一起来聊聊“三个月定律”这个话题,探讨如何在爱情中保持持久的吸引力。
 
以下是内容摘要&时间轴:

什么是“三个月定律” 01:35

所谓的“三个月定律”,简单来讲,就是每段感情在交往了大约3个月的时候,双方的真实面目会逐渐显现,关系会迎来转折点,分手的危险也随之增加。
在这个时候,争吵、复合、道歉乃至决裂的情况都可能发生。
爱情的保质似乎只有三个月,一旦超过三个月,爱情就会褪去魔力的光环。
在那之后,无论怎么顺眼的人,都会开始变得不对劲起来,好像爱情就是一场短暂的旅行,只有开始的时候,让人满心欢喜。
许多人都曾经历过这种“三个月定律”,即便没有导致分手,也至少在类似的时刻考虑过放弃。
还有些人会在这个时候很快进入下一段感情,以抵消这一次的“三个月效应”,如此循环往复,陷入了三个月又三个月的魔咒之中,既解不开也逃不脱。

背后的原因剖析 02:54

曾听过这样一句话:
被喜欢只有三个月,谁也逃不过新鲜感的定律,该走的流程都走完,该说的话都说完,然后就是敷衍冷漠和散场。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变化并非偶然。
当两个人刚开始交往时,由于充满了新鲜感和好奇心,所以很容易忽略对方的小缺点,只看得到美好的一面。
在恋爱初期,大脑会大量分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使我们陷入热恋的狂热之中,对另一半充满了理想化的想象。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初的强烈冲动逐渐减弱,新鲜感和好奇心也在满足后渐渐消逝。我们开始以更为理性和客观的眼光看待对方。
当激情退去,双方开始更加真实地展现自己的时候,那些曾经被忽略的小问题就有可能会浮出水面。
这就好比是冬天里的一堆篝火。刚开始的时候,火苗旺盛,温暖人心。但随着木柴的燃烧,火势会逐渐减弱,直到最后只剩下微弱的余温。
在这个时候,就需要双方共同添加“木柴”,也就是通过更多的沟通和理解来维持感情的温度。
现实因素同样不可忽视。
生活习惯和价值观的碰撞,如作息时间的差异、消费观念的不同,成为矛盾的导火索。
社交圈子和个人空间的冲突,一方渴望融入对方的社交,另一方却期望保留更多自我空间,使得关系愈发紧张。

朋友的感情经历 04:53

昨晚,跟一个刚刚分手的朋友出去喝酒,喝到微醺时,她突然跟我说:
“你说,为什么我的恋爱都谈不过三个月啊?感觉好累啊,谈恋爱带给我的难过和失落远比快乐多,越往后谈就越没劲儿了......”
她说完这句话后,我愣了几秒,脑海里快速闪过了我之前谈过的几段失败的恋爱经历,好像大都是三个月左右,高开低走,故事都以be告终。
跟她碰杯后,安慰了她一句:“害,放心吧,谁都逃不过三个月定律。”
先来听听我这位朋友的感情经历。
我谈过4段恋爱,都打不过三个月的魔咒,最短的才一个多月,刚开始的时候有多甜,最后的时候就有多冷漠,无一例外。
他们刚开始爱我的时候,路边遇到个小猫都会拍照给我分享,一副很善良有爱心的样子。
开车五分钟的路都会给我发消息,煮个破面条都要给我拍,和朋友出去玩说一下,还会拍小视频给我看都有谁。
洗澡都会带着手机进去,及时回我消息,睡觉的时候说一下……
总之,干什么都会主动给我说一声,会主动分享,好看的景和有趣的事。
因为我从小就缺乏安全感又很黏人,经常因为对方的一句话就会内耗很久,感情里我很容易陷入患得患失的状态里。
我非常害怕失去这份被事事有回应的安全感,所以看到后都会逐一热情的回复,丝毫不会敷衍和冷落。
很快就都见面了,情侣之间该发生的事情也发生了,完事之后我也丝毫没有感觉到被冷落。
可是,等谈到三个月左右的时候,他们都像是突然变了个人一样,都会说不想那样了,忘了分享了,工作累了,觉得天天那样做很压抑,被逼的啥事都要说。
再往后,连早安晚安都没有了,总是各种理由说自己很忙。
睡前也不愿意打几分钟电话了,经常聊着聊着就突然消失了,洗澡洗的人丢了,一消失就是好几个小时,甚至一天都没人影了。
我让他们睡醒和我说一声,都变成了报备。
最后,逼着我提了分手,他们口口声声说不想再谈了,但几乎都是无缝衔接。
我才明白,原来突然变得忙碌都是借口,水龙头的水突然变小了,原来是有人共享水源了。
分手后我变得非常空虚寂寞,寝食难安,一下子接受不了这种落差感,也没有精力好好工作。
一有时间就泡在各种社交软件里,直播连麦各种小哥哥,迫切的想从这种空虚的状态里抽离出来,也很渴望能遇到真爱。
很快,我就认识了一个比我小5岁的大学生弟弟,看起来很单纯,笑起来超级迷人。
他的出现仿佛是一束温暖的光照进了我寂寞无比的世界。
我又一次恋爱脑发作,觉得或许这次会不一样,他的年轻和单纯让我觉得很心安。
他一开始的表现也和之前的那些人一样,甚至更为热烈。
他会每天给我发早安和晚安,分享他白天遇到的点点滴滴。
我们聊得非常愉快,他似乎对我充满了好奇,不停地问我问题,想要了解我的过去、我的喜好、我的一切。
我们频繁见面,他会带我去各种有趣的地方,做着以前我喜欢却没机会去做的事情。
那段时间,我感受到了久违的被重视和关心,仿佛我的生活重新焕发了光彩,甚至连大姨妈都来得更规律了。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时间推移,那些甜蜜的瞬间逐渐消失。
他开始回复信息变得很慢,经常以学习累为借口,减少了和我见面的次数。
我们的聊天内容从原本的无话不谈变成了很冷淡的对话,仿佛每一个字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三个月的时间又一次成为了我们的瓶颈。
有一天,我们约好了晚上一起吃饭,他却迟到了半个小时。当他终于出现在我面前时,脸上的笑容已经没有了最初的那份真诚。
他解释说因为临时有事耽搁了,但我超强的第六感告诉我他背后的故事并不简单。
那天之后,他的变化更加明显了。我们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少,他的借口也变得越来越多。
有时候他会消失整整一天,甚至更长的时间,这种情况让我感到无比焦虑和不安。
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住问他:“你最近怎么了?为什么突然变得这么冷淡?”
他没有正面回答,只是低着头,说了一句让我心碎的话:“我觉得我们之间好像少了些什么,我想我们需要一些空间。”
听到这句话,我的心彻底凉了。
尽管早已有所预料,但真正面对的时候依然无法接受。我努力挽留,试图找回曾经的甜蜜,但他态度坚决,一再强调他需要自由和空间。
在我的强行逼问下,他不耐烦地告诉我说,其实他有一个异地的女友,他们的感情进入了平淡期,磨合起来很累,于是他想逃避。
在欲望的诱惑下,他一时头脑发热和我开始了,但他始终无法真正放弃他的异地初恋女友。
听完,我的三观瞬间炸裂了,原来单纯只是我上头时给他贴的标签。
最终,我们还是分手了。
这一次的结局依旧逃不过三个月的定律。我再次陷入了无尽的空虚和寂寞之中,觉得自己压根不配拥有长久的爱情。
一段又一段快餐式的经历,也让我开始反思,是不是自己哪里出了问题?也很疑惑这难道是现代恋爱的普遍现象吗?

再热烈的情感关系也不会一直亢奋 16:21

人性很复杂,暂且不评价我朋友谈过的那些男生的行为。
但在这里,可以先给大家解密一条男性心理。
就是对谈恋爱这种事,男性不可能一直保持兴奋,只会阶段性地投入。
因为他们可能会受到工作压力、个人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在恋爱中的精力分配有所波动。
再怎么热烈的情感关系也不会一直处于亢奋状态。
如果是普通人,柴米油盐早晚会成为生活的主题。就算俩人经济基础很好,有钱有闲,激情期过了也总要回归平实。
但是,有的女生精力很足,比较理想化,喜欢相互捆绑在一起的感受,要是两人都没钱,啥也干不了,在路边坐上一整天也行。
但对于耐心有限的男生而言,这实在太枯燥、太痛苦了。
以点及面,从男生的本性切入,我们就能理解激情退却的必然性。
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调整对关系的预期。
• 减少依赖
在恋爱中,我们常常会根据自己的期待要求对方,这可能给对方带来巨大的压力。特别是在感情刚开始时,我们会试图把自己的理想情感状态强加给对方。
比如:认为对方作为我的伴侣,必须永远迁就我、无条件宠爱我,每晚都要视频通话睡觉,经常给我小惊喜等等。
我们常常认为,恋爱应该符合我们想象中的那种模样。
如果对方达不到我们的期待,我们就会认为自己选错了人,并且很少给对方解释的机会。
同时,很多人会受到“光环效应”的影响,过度放大对方的优点,而忽视对方其实和自己一样,是普通人而非偶像剧中的完美角色。
• 降低期待
在一段恋情中,变得过于依赖和粘人往往是信任感增强的表现之一。
我们通过这种方式试图表达自己的情感,暗示对方“我需要你”。
然而,一旦这种依赖变得过度,就可能给彼此带来情感负担。这种行为不仅让自己感到疲惫,也会让对方感到不舒服。
不要对任何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和过高的期待,因为期待必然会带来失望。
作为成年人你要明白,伴侣,只是你人生的伙伴,他没有义务对你的全部人生负责。
婚后你不要认为对方的父母就应该把你当做女儿。
记住这句话,别人怎么待你是别人的因果,你怎么待别人是你的修养。
降低期待,以平和的心态,与周围的人相处,多宽容理解,少苛责抱怨,把期待放在自己的身上,人生才会活出精彩。
• 不要过度付出
长期过度付出的一方在感情中可能会形成一种高度依赖和期待回报的心态。他们可能在不断地付出中,希望对方能够回应和回报这些付出。
如果对方未能如期回应,这种人可能会感到失望和委屈,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做得不够。
这种情况下,过度的付出不仅会给对方带来压力,也可能导致自己陷入负面情绪和自我怀疑的循环中。
在感情中,付出本身并没有错,依赖和期待也是自然而然的感受。
然而,关键在于学会如何在这些方面保持平衡和适度。
合理的期待意味着不期望对方完美无缺地满足所有需求,而是能够理解和接受双方的个体差异和界限。
适度的依赖表示能够保持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不是过度依赖对方的情感或行为。
在感情中,重要的是要在原则和底线上保持清晰,愿意在合适的时候做出妥协,而不是无条件地满足彼此的要求。
这种平衡和适度的处理方式,有助于建立健康和稳定的感情关系。
轰轰烈烈、干柴烈火的爱情固然不错,但细水长流、坐看云起何尝不是另一种美好。

极度缺爱渴望爱 为何却不被爱 21:49

通过朋友的描述能感受到她是一个缺爱的人,她极度缺爱渴望爱,为何却不被爱?每段恋爱都谈不过三个月呢?
从我对她的了解来分析,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她自身的“能量”不足。
某位心理学教授曾说,我们如果在成长的关键那几年,获得了父母足够的爱,就仿佛获得了内心的一罐“能量”。
也只有这罐“能量”满了,我们才能承受住成年后遇到的绝大多数困境,并且才能真正拥有爱一个人的能力。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明白,爱是付出,爱是奉献,只有自己的爱被填满了,才有真正的资本去爱别人。
但当下太多的朋友,包括我在内,这罐“能量”都是不满的,甚至是亏空的。
所以我们渴望被爱,要么渴望被很多人爱,要么渴望被某一个人狠狠爱。
男生说,希望通过自己努力打拼的房子、车子、钱,或者努力学习的约会技巧获得很多女生的喜欢,但要说把这些房子、车子、钱给女生,抱歉,很难做到。
女生说,希望通过自己性感的身材,完美的妆造得到很多男生的关注,或者希望自己的男朋友可以牺牲工作时间、休息时间来陪自己。
如果他不这么做就是不爱我,就要和他分手。
甚至有的高阶玩家在刚开始和你接触的时候,对你各种付出,各种陪伴,直到得到你。
说到底,我们这些内心“能量”不满的人,都是通过各种手段向别人索取来填补自己的“罐子”,这样的结果往往是一片狼藉。
你觉得我不懂你,我觉得你不爱我,因为你没有给我想要的。
稍微好点的情况是,一个内心“能量”不满的人遇到一个内心“能量”满的人,这个满的人有治愈的能力,可以包容他的一切情绪,满足他的一切需求。
但是能遇到这样的另一半,并且他真的爱上你,这个概率可以说微乎其微。
更多的情况是,一个内心“能量”不满的人遇到另一个内心“能量”不满的人。
然后我从你这索取一点,你从我那索取一点,发现你无法满足我全部需求后,我再开始从其他地方索取,此时各种争斗就开始了。
争斗开始后,彼此没有增添这些“能量”,所以这些“能量”一直会处于不满的状态。
爱情也好,婚姻也罢,都不存在一劳永逸,更不存在通过婚姻或者某个人,来直接获得救赎。
即便是有救赎当你自身不够有力量的时候,那也大概率会是从一个深渊到另外一个深渊。
相比需求急迫时的拼命抓取,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在不考试的时候去学习,在你没生病的时候去养生,在你并不那么孤独的时候去交朋友,在你不缺钱的时候去攒钱。
在一个人也可以把日子过得很好的时候,再去考虑要不要谈恋爱。
最初结婚时的目的,是想要找到那块契合自己的拼图,但最后你会发现,那块拼图不是别人,恰恰是你自己。

爱只在你不再需要被爱时才会出现 25:43

弗洛姆曾说:当你不再需要一个人来爱你的时候,真正的爱才会出现。
回想我自己的几段经历,我之前要么从一个接一个的人身上获得爱,要么从控制一个我掌控不了的人身上获得爱。
但结果得到的爱都不是我想要的,得不到的我永远也无法变成我想要的样子。
于是我开始通过各种看书来自救,发现这罐“能量”是可以通过我们后天自己一点一点灌满的。
所有回避型、焦虑型、混合型的人都可以通过后天努力让自己变成安全型。
方法就是我们需要把自己从向他人身上获取“能量”的死循环中摆脱出来,通过爱自己,去自己给自己增添“能量”。
其实特别简单,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爱自己喜欢的人。
所以我开始把很多情感需求放到我自己身上,自己满足自己,辞掉那个让自己不开心的工作,开始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我开始发现当我表达的观点被大家看见并得到认同的时候,那份快乐的指数要胜过之前体验的所有快乐。
然后自己一个人去别的地方跨年,去爬山看海,交不同的朋友,参加想去参加的线下活动,去最牛的音乐节。
每当我完成一件我真的想做的事的时候,就真的有种往我心里灌“能量”的感觉,并且这些“能量”是不会被任何人而消耗掉的,就好像有种你学到的技能都是你自己的一样。
对了,忘了跟你们说,我现在的对象就是当时在某音乐节认识的。
再回头看当时参加音乐节的我,真的有点完整人格的感觉了,就是当时自己一个人也能过得很好,然后在这个时间下遇见了真的想去交往的人。
虽然在交往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矛盾,比如她有点焦虑性,我有点回避,但我们通过彼此一次次的沟通,放下对彼此的攻击,转向对自己的成长。
我有一次问她,咱俩在一起后,你有觉得你和之前有什么变化吗?她说好像更自信,我说我也是。
我们已经打破了“恋爱三个月定律”,在一起快一年了。

三个月定律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 28:32

在恋爱的初期阶段,双方通常充满了热情和新鲜感。
如果在三个月内,你们能够积极地进一步发展,比如见面或者表达更深的感情,那么这段关系很可能会有所发展,因为初期的热情驱动很重要,但会随着时间逐渐平息。
如果能够持续三个月的心动,那么或许这段关系值得你深入探索。
三个月也足够让你了解对方,判断是否真正适合彼此。
而如果在这段时间内关系没有进展,可能会导致关系的衰退或者终止,因为热情可能被其他因素所取代。
总之,三个月不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而是一个可以作为恋爱关系发展阶段的参考期限。
在这段时间内,你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和对方,决定是否继续走下去或者选择结束。
以前,我看到身边的朋友们能够长久相爱,总是会感到惊讶。
他们已经在一起好几年,每天都亲密相处,常常会在想,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难道他们从来没有觉得无聊或者不再爱对方吗?
有时我会羡慕他们,但又会突然感到难过,为什么我的感情谈着谈着就烂尾了。
后来,我才意识到,维持长久的感情并不是靠一时的新鲜感或者热烈的情感起伏。
或许在他们之间,有着一种平淡的默契和共同的生活目标,这种东西不容易用言语表达。
他们或许并没有特别的秘诀,只是在相爱的过程中,慢慢地学会了如何包容彼此的缺点,如何在生活中寻找共同点,如何在矛盾中寻求妥协。
他们可能并不总是像猎人和猎物那样追逐对方,而是成为了彼此生活中的坚实支柱。
每次想到这些,我深感他们的感情并不是一句简单的“我喜欢你”能够概括的。
或许,爱情就是在平凡中寻找不平凡,在不经意间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奇迹。

欲望总是以厌倦收场 31:10

有人想逾越“三个月定律”的障碍,和伴侣拥抱长久的爱情。
有人熬不过三个月的考验,去和新的人探索新的新鲜感。就如前面我朋友的那个故事里的男主。
可以说这种行为没有太多的责任感,但不能说这种选择一定是错的,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自由选择和追逐幸福的权利。
做情感节目这一块很久了,听了很多be的故事。
为什么很多人的爱情永远都是高开低走最后烂尾呢?
除了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浅薄态度外,还有一些深层次的原因。
我认为,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双方或某一方缺乏真正的爱的能力。
对方一旦满足不了自己或者长久的满足,便会换人,甚至骑驴找马。
很认同一句话,内心富足,莫向外求。
在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好的时候,再考虑你需不需要爱情需不需要另一半的陪伴!
因为爱,从来不是口嗨,是需要无数个时间和精力去付出去陪伴去靠近去关怀的,不是下了床提了裤子就可以各自潇洒,各自自由了。
是需要满满的责任感和忠诚在的。
所以很多人就是在不够了解的时候选择在一起,而真正了解到对方的性格,包括方方面面后,便觉得自己可能接受不了,开始退缩了。
所以这也是很多人熬不过三个月定律的原因之一,新鲜感褪去之后,便不想再用心一点点了。
走着走着被一些挫折争吵让自己忘了初心,忘了眼前的这个人曾经也是一个很好的人,自己无比珍惜的人。
我们身边总是不缺少那种,三天两头换对象的,甚至还沾沾自喜,引以为傲。
频繁的换伴侣,似乎可以满足某些需求,但也是在透支着自己内心对于真爱的期待和信任。
欲望总是以厌倦收场。
每一次新的开始都被寄予厚望,却又在短暂的激情过后草草结束,如此循环,会不自觉的陷入一种无意义的虚无感当中,满身疲惫和麻木。
喜欢什么东西,什么人,总是从爱意绵绵到反胃的程度才算完,就像那些一个月左右浓烈的爱意是透支了未来全部的喜欢。
欲望总是以厌倦收场,收场后还有下一场,探索体验找寻,满足然后循环往复,难以跳脱,也成为了痛苦的根源。
虽然也清楚要注重体验,要享受过程;虽然也明白平淡是真,知足常乐的道理,但内心的欲望和驱动力又促使着不断重复这样的循环。
好像,我们成年以后的感情,都会变得不再那么纯粹,快节奏的生活,疲惫的工作,让我们没了那么多培养感情的耐心和精力。
有的只是无穷无尽的筛选直到精疲力竭,日复一日变得麻木无趣,彻底不再相信自己会被人坚定的选择,会被人好好的爱着,温暖真诚的感情会长久的降临在自己身上。
人人都想找到对的人,但好像我们忘了自己也应该成为那个对的人。
人人都喊着自己是纯爱战士,可一旦到感情里,遇到一丁点问题直接摆烂,不想解决问题,觉得解决人比解决问题容易多了。
能遇到一个长期主义者多么难能可贵,不会因为一点点问题和困难矛盾就会想着放弃对方,有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恢复如初的信心。
所以这是成年人无尽的筛选之后变得麻木的原因之一,因为遇到的人太多了,而人性大都是一致的。
求同存异不了,互相搀扶不了,彼此坦诚不了,抽不出时间和精力,给不了物质基础……再喜欢也没有用,迟早会分开的。
所谓的两个人合适不合适,我个人理解的就是在看得上眼的基础上,满足上面说的这几点。再通俗的说就是吃得来,聊得来,睡得来。
人生来都是孤独的,都渴望靠近另一个人,靠近另一个灵魂获取温暖,获取关爱,但爱永远是双向奔赴,是互相流动的。
如果爱不能给人的力量,给人温暖,给人在最艰难时刻以陪伴,在最孤独无依时以依靠……
那不妨先好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去一个人看山,一个人看水,一个人认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你对一个人的新鲜感能保持多久 37:27

在一本书里面看到的一句话,真正的爱从来不是利己,一定是利他。
不过,这世间能一直做到真正爱的人,可能并不多。
既然真正的爱如此难得,那么在现实的感情中,我们常常面临着对他人新鲜感逐渐消退的问题。
你对一个人的新鲜感又能维持多久呢?
关于“恋爱三个月定律”,大家都有何见解呢?
@蕊蕊
我容易对喜欢的人三分钟热度,上头快但热情最多撑一个月,会因对方说话没分寸、不够强大、不如初识美好而下头,喜欢过很多人但都不算真喜欢。遇见他时本以为会很快分开,结果虽分开了,我却不再三分钟热度,越来越喜欢他,热情和想念只增不减,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过去依然喜欢,一年了还是喜欢,原来超过三个月的喜欢就是真喜欢。
@乐崽
我会设定一个三个月的考察期来了解对方的真实感受和我们之间的契合度。在这段时间里,我不会开始恋爱,而是会悄悄观察和通过旁敲侧击的方式询问很多问题。那些禁不住试探的人,我都会选择放手。这样,虽然至今我还没有开始过一段恋爱关系,但我仍然坚持这个原则。
@aran
对于“恋爱三个月定律”,我没有特别的感触。小时候看过一部偶像剧,女主角总是在谈恋爱三个月后分手,但当她遇到男主角时,这个三个月的时间并没有特别的意义,就像平常一样。我觉得,也许真正的爱情并不受时间限制。
@小许
我特别讨厌那种没有任何理由就结束关系的方式,像冷暴力分手这类的。我的前任就是这样,毫无征兆地就像消失了一样。我只能无奈地认为已经分手了,那种感觉糟糕极了。我曾想过要主动联系他,把各种办法都想了个遍,可最后还是没去做,可能是因为自尊心作祟,也可能是不想单方面维系这段感情。我选择了冷淡对待,还没到两个月,他居然主动回来联系我,自说自话,好像消失的那段日子不存在似的。我看着他,就跟看一场戏似的,既然有本事走,那就别回来。原来断联不会超过三个月,总会有一方忍不住的。
@明哲
我一直害怕稳定的关系,从未有过长期的恋爱经历。我不喜欢让对方完全融入我的生活,或许这让人觉得我不可靠,但我的女友们似乎都没有让我想要长期继续下去的冲动。每次相处不久就失去了感觉,我不喜欢拖泥带水,如果不喜欢就会果断分手,经历过多次分手后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没有爱的能力。然而,遇见她之后,我才发现以前的担忧都是多余的。以前我总是盯着日子看我们能谈多久,这种焦虑反而加速了关系的结束。但和她在一起,我感到非常舒服,不知不觉超过了三个月,我的心慢慢打开了。我们建立起相互依赖和信任的感觉。不得不说,三个月后的我们和初见时完全不同。我们都能够放下面具,展现真实的自我。我深刻理解了恋爱不仅仅是短暂的激情,而是可以长久的。

如何应对恋爱三个月定律 44:37

说到这里,可能有些人会说:
“哎呀,我跟我对象也快三个月了,最近总是矛盾不断,是不是陷入了三个月魔咒了吗?是不是注定我和他的感情不会长久?”
其实不然。
在我看来,“三个月定律”并不是什么魔咒,更不是感情走到尽头的信号。
它其实是一个提醒,告诉情侣们此时需要更加用心地去经营和维护感情。
确实会发现三个月以前你们都特成熟、特独立,情绪稳定。
三个月一到,你们就变得幼稚、易暴易怒,情绪不稳定,动不动就作闹,甚至做出一些攻击行为,导致分手。
这是为什么呢?
就是因为在这段关系里,你们下意识把对方当成自己的异性父母,希望从对方身上弥补小时候父母没有满足你的种种缺失。
亲密关系本质上就是亲子关系的延续。但如果你们任由自己逃避自我成长、自我疗愈,拒绝像成年人一样承担责任,就会消灭彼此的爱。
那究竟该怎么应对呢?
答案就是,你既要允许自己在关系里做小孩,也要学会做父母,看见自己的缺失,疗愈内在小孩。
培养自己真正爱一个人的能力,而不是过度期待另一半弥补你疗愈你,别忘了他也有自己的课题要完成。
感情平淡期是常见的现象,以下是一些建议,可以帮助大家应对这个考验。
• 多多沟通
坦诚交流彼此的期望、需求和困扰,避免冷战和争吵,及时解决问题。深入沟通可以发现相似经历和价值观,增进情感共鸣。
• 互相体谅
在不同场景下,优点和缺点可能互换,要学会体谅对方的弱点和优点。非原则性分歧时,回想对方的积极面,以体谅的态度解决问题。在恋爱关系中,接受并尊重彼此的差异是关键,通过学会管理差异建立更健康的关系。
• 足够信任 
尽管人的性格难以根本改变,但要给予对方足够的信任,相信对方能够进步和改善。有效沟通和相互促进是维系感情的关键。回顾和讨论彼此的关系,制定共同的未来规划和目标,包括生活、事业等方面,增加彼此的信任感。
• 自我提升
不要失去自我,要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追求。不断成长的自己,不仅能为感情注入新的活力,也能让对方始终保持对你的欣赏和尊重。
• 给予空间
在感情平淡期,适当给予对方自由和空间,让其有时间思考,有助于保持关系的新鲜感。
• 创造惊喜
在日常生活中为对方制造惊喜,如送花、制作特别礼物等,增加情感交流和亲密感。经常尝试新的活动,如一起旅行、学习新技能、参加有趣的活动,为关系注入新的活力和元素。

写在最后 48:40

“恋爱三个月定律”,不仅是一种挑战,也是一次转机。
它让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爱情的真实面貌,考验着我们的真诚和智慧。
然而,如果我们怀着真挚的爱意,勇敢地面对,用理解、包容和努力去经营,就能打破所谓的定律,让爱情之花长久绽放。
最近我看了一部电影叫《最普通的恋爱》,男女主角在三个月没有联系后,不约而同地去了他们初次见面的地方,重新点燃了爱火。
这个故事既浪漫又真实,让人感慨万千。
希望你能拥有真实而浪漫的爱情。
最后,再推荐3本相关的书籍:
• 《亲密关系》
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人际关系的本质,包括恋爱关系,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亲密关系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 《爱的艺术》
弗洛姆在书中强调了爱是一种需要学习和培养的能力,对于理解爱情的本质、发展以及如何经营长久的感情等方面会有深入的阐述,提供关于恋爱关系的更广泛的思考角度。
•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
书中探讨了男女在思维方式和情感需求上的差异,对于理解恋爱关系中的各种问题可能会有所启发,帮助情侣更好地沟通和相处。
总之,不管面对“三个月定律”还是其他的挑战,只要我们用心去经营和维护感情,转折点都能成为感情升华的契机。
因为真正的爱情需要时间的考验和洗礼。
别再为这个“三个月定律”烦恼啦!瓶颈期是恋爱关系中不可避免的部分,只有熬过了这个转折点,才能看到更美好的风景。
当然,这个过程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
真正的爱情,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是要有高潮期和磨合期的,你能感受到爱情本身奔腾的汹涌的热血。
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不断的去探索彼此,融入彼此灵魂的过程。
人生短短几万天,遇到合适的人并不容易。
希望我们都能在相爱的道路上,尽情地开怀、舒心地相处,像孩子般天真,在生活中像成年人一样勇敢,互相陪伴着走人生很远的路。
点亮在看,希望大家都能在爱情的道路上勇敢前行,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
 
共 创
主播 | @浪客念安
讲述 | 雨菲
配音 | 莓柿 浅暖 龙龙 佳悦 苏墨
 
配 乐
梦一场
唯你一生
 
关 于
嘿!最近还好吗?欢迎随时给念安酒馆来信,分享你独一无二的人生经历,倾诉内心深处的烦恼与焦虑。与我们一同肆意地表达自我,探讨纷繁的社会议题,捕捉平凡中的闪光瞬间,探索可能的生活方式......听有你的故事,等有故事的你。这里是念安酒馆播客,愿与你一同体验人生百味,汲取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关于中金女员工跳楼事件的3点思考《利己主义》:人得先利己才能爱人,不然会累死的
Loading...
浪客念安
浪客念安
心有山海,静而无边
最新发布
“当爱已成往事,我却迟迟无法释怀”
2024-12-5
我见过你爱我的样子,不爱就很明显
2024-11-28
有幸被照亮,也想成为光
2024-11-28
从“胖猫事件”看爱情:珍视真诚,远离“捞男捞女”!
2024-11-28
真正长大是不再渴求父母认同
2024-11-28
一个生理反应,直接戳破男人的“真爱”伪装
2024-11-28
公告
你好哇👋
欢迎来到我的小宇宙👀
notion image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